芦荡火种点燃苏南抗日烽火2018-11-10 admin 查看:4661次
新华报业网讯 尽管暑热难当,这几天常熟市沙家浜景区的游客依然熙熙攘攘。到东进桥上走一走,到芦苇荡中转一转,到纪念馆里看一看,新四军挺进苏常太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英雄事迹,让众多游客在领略湿地风光的同时受到感动。 根据新江抗指挥员夏光当年的统计,自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新江抗经历大小战斗达47次,1941年秋,战斗在苏南的这支部队开赴苏中根据地,后来编入华野一纵,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劲旅,被誉为“百旅之杰”。 艰苦的战争增进了军民鱼水深情。钱卓云是江抗西移时留在根据地的36位伤员之一,他的骨灰如今就埋在当年浴血奋战的阳澄湖畔。他的遗孀肖兴玉老人那天恰好就在沙家浜,她告诉记者:“我跟了他几十年,听他讲了几十年的战斗故事。”1939年8月,14岁的钱卓云和10多个同学坐着小木船来到横泾(今属沙家浜镇),加入江抗队伍,后因刀伤留在了根据地的后方医院。老百姓对他们这些留下的伤员非常好,不仅保护他们的安全,还尽可能为他们送吃的喝的穿的。钱卓云是伤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老百姓送来的衣服太大了,就把前后都扎起来。在老百姓的保护下,他们终于伤愈归队,重新投入了战斗。 《沙家浜》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沙家浜人。在1998年湖北省石首市抗洪抢险电视新闻中,沙家浜人发现了多年失去联系的“沙家浜连”。“沙家浜连”的前身就是以新四军六团36名伤病员为骨干在阳澄湖畔建立的部队,时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特务连”。常熟市立即召开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向受灾的石首市捐赠钱物,还千里迢迢奔赴抗洪一线慰问子弟兵。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告诉记者,今年7月中旬,他们再赴某部“沙家浜连”,为战士们送去10台电脑和5万元现金,并与这支英雄的部队达成双拥协议:相互派员学习,传承沙家浜精神,共促部队和地方发展;“沙家浜连”战士服役期满,愿意到沙家浜工作的,沙家浜镇将提供方便。本报记者吴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