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隐园

2020-06-15    admin    查看:4673次

瓶隐园是一片原始的枫香林,下车步行在林间木栈道上,就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为了纪念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先生,把枫香林命名为瓶隐园。同时用艺术雕塑、碑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翁同龢传奇的一生及其恢宏的书法艺术。


远处遥遥相对的粉墙黛瓦的建筑便是翁同龢晚年隐居的瓶隐庐。翁同龢为常熟人,做过清朝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官至尚书。他支持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就是经他引见给光绪皇帝的。后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一道懿旨革职还乡,就住在我们虞山宝岩湾西麓。后来在他的学生——南通近代实业家张骞等人的帮助下修建了这所宅子,晚年隐居于此。翁先生将这所宅子取名为“瓶隐庐”,意思是从此守口如瓶,不谈朝政。

翁同龢: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瓶庐、松禅。常熟人。清咸丰六年时状元。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三十年。历任内阁学士,刑部、户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为官廉正。他请罢修圆明园、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究心经史、延揽人才、中法战争主战、中日甲午战争反对求和、支持并推动戊戌变法。因支持变法被开缺回籍,后又被革职。在虞山瓶隐庐隐居,表面上寄情于山水之间,但心底里仍关注时局,心系国事民生,牵挂思念幽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困顿七年后病故,宣统元年诏追谥“文恭”。他学问雅博,诗、文、词兼擅,长于读史作诗,精研书画,收藏亦富,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状元及第:翁同龢中状元后准备进京,乡邻们争相送别。翁同龢自小聪明好学,刻苦勤奋,6岁入私塾时“四书”、“五经”朗朗成诵。15岁考中秀才,19岁参加礼部举行的贡试,朝考“列一等第五名”,“复试擢第一”,一时“誉满京华”。22岁参加由顺天府组织的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称他为“当今不可多得之士”。26岁参加清政府规定的会试,通过了中试、复试、殿试,最后以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步入政坛并一步步被擢为要员。

两朝帝师:翁同龢教授小皇帝光绪。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从光绪启蒙识字到翁同龢因支持维新变法削籍归里,师生相处达24年。在学习上,翁同龢是光绪的师傅;在生活上,是光绪的监护人;在政治上,他又是光绪最宠信的大臣。因此,翁同龢对光绪帝的思想影响最大,彼此之间的私人感情也最深。

杨白冤案:杨白冤案平反后,杨乃武跪谢翁同龢。同治十二年(1873年),浙江余杭县杨乃武案发生,县令刘锡彤严刑逼供,捏供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谋杀葛品连。此案经杭州知府、浙江巡抚、刑部侍郎三审具结,草率奏报。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他细阅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又询阅了杨乃武姊姊的京控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呈词,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于是翁同龢对此案提出了驳议,并决定对案件复查,最后全案得到平反。

戊戌变法:在翁同龢的辅佐下,光绪草拟《定国是诏》。为救国强国,1898年(戊戌年)翁同龢支持并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他向光绪密荐康有为,援引维新派,支持成立强学会。6月11日,他辅佐草拟变法谕旨,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6月15日,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官僚为阻止变法,强令光绪帝将翁同龢开缺回籍。9月23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于瀛台,翁同龢被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至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写春联:过年时翁同龢挥笔书写春联。翁同龢在从政的数十年中,每当政余之暇,大多寄情书画,研究诗文碑帖,他的颜体书法浑厚沉毅;所作文人画,清卓典雅,为时所重。开缺回籍后,时间充裕,习书不辍。山居期间,他自署松禅老人,又号瓶庐居士。每日习书研画、作诗,“日临汉碑帖数十字”,寒暑无间,书法进步很快,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当逢年过节,凡有邻里乡亲前来求题、求书春联的,他一概有求必应,欣然题送。

悠然自得:翁同龢与邻里乡亲对弈。翁同龢被开缺回籍山居期间,他经常以虞山为中心,有时漫步田埂,远眺平芜秋色,观朝阳、落日或满山秋林红叶;或扶笻山中,访问僧农与摩挲无字断碣;有时扁舟湖上,遥看星斗,测闻渔歌;有时驾舟到福山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