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照在阳澄湖上——苏童2018-01-31 admin_sjb 查看:4828次
晚霞映照在阳澄湖上 苏 童 我与常熟天生是亲近的。小时候住苏州城北,家里有门窗枕河。那时候即使是城内的河水,也是活的,清的,自然还有航运的任务。轮船公司从苏州到常熟的客轮要从我家后门口过,常熟的农家船来往于苏州城,也要从那里过。早晨我偶尔会被河上船老大的声音惊醒,大致是因为一条船与另一条船起了小小的航运纠纷,河上热闹,最洪亮的吆喝和最气愤的埋怨大多带着常熟口音。说起来奇怪,我至今模仿那些船老大的声音,跳出来的第一句便是“扳艄”(发音:BEI SAO),有点慌张,有点高亢的,也还是常熟口音。苏南一带方言无数,我最爱常熟话。 《沙家浜》是现代革命京剧,不说常熟话。我们这一代人,在样板戏华丽而野蛮的背景音乐中长大,样板戏的内容我们如此熟悉,但对其精神终究是有点迷惘的。只有《沙家浜》是例外。我们在来自常熟的船上看见过无数的常熟妇女,包着头巾,系着短布围裙,看上去有劳动的气息,又有革命的英气,他们似乎是新时代的阿庆嫂和沙奶奶了,送走了十八个伤病员后,抽空进城为自己的子孙置办婚妆。街上的茶馆里偶尔看得见饮茶的常熟男子,他们弃船于河埠,结队上街饮茶,有的光脚,有的穿解放鞋,但裤腿卷到了膝盖上,其悠闲的模样引起了我们的好奇,这好奇仍然是与《沙家浜》有关的,他们,这些常熟的男子,他们为新四军伤员做过什么?而那个被朝霞所映照的阳澄湖,其实距离我们街区并不遥远,我们学校有个迷恋长跑的孩子吹嘘自己经常跑到阳澄湖边,用湖水洗了脸后才折返,让人半信半疑。我们自己也都在学农活动时到过阳澄湖边,去拾稻穗,拾穗的时候能够看见远处的阳澄湖的湖水,还能看见无边的芦苇荡,自然,我们又想起沙家浜,想起春来茶馆,一部样板戏电影和一群孩子之间,恰好隔着阳澄湖烟波浩渺的湖水,湖水在现实中落满了晚霞,因此有了冷静的务实的姿态,提醒我们,郭建光、阿庆嫂他们都不在湖边了,刁德一和胡传魁下落不明,我们是来迟了,就好好拾稻穗吧,或者,就当沙家浜和春来茶馆都在湖的另一侧吧。 多少次到常熟去,都是绕过阳澄湖的,就像是绕着我们的记忆走。只有这次,在朋友的热情相邀下,出虞山,到湖边,湖边已经有了一个沙家浜乡,人便有一种奇特的梦游的感觉,终于从湖的那一侧来到了这一侧了,竟然是个隐喻,越过时光,才能越过阳澄湖的湖面。 一干友人在水边走,进春来茶馆,游芦苇荡,喝茶,吃面,还有拍照留念。当然,我们是在新的旅游业的样板戏里,只是所有人的角色都一样轻松,是游客,不再有新四军伤员需要掩护了,也没有胡传魁和刁德一需要周旋了,我们只需要与湖上的野鸭和芦絮周旋,一日游玩,尽兴而归,离开时正当黄昏,车窗外的湖水泛出淡金色,芦苇丛中野禽惊飞,又见晚霞!脑子里响起的仍然是郭建光的那句著名的唱腔,只是其时其景,唱腔要稍作修改,是晚霞映照在阳澄湖上了。
苏 童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城北地带》,中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