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山塘看不足 踏寻虞山古迹遗珍2017-03-30 admin_ys 查看:4765次
十里山塘看不足 踏寻虞山古迹遗珍 潘轶斐 陶胜 对于大多数常熟人而言,城中的十里青山仿如亲人般,自出生时便卧于眼前,常年相伴。 连日来,记者于山间绿野寻踪,发现在开发虞山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仍有许多“被遗忘的时光”散落于山体各处,让人看不足、寻不尽,正如明代书法家王宠游虞山后所诗“十里山塘看不足,翠屏合沓午云鲜”,这些饱浸人文历史、亟待保护与开发的珍贵资源,与熟知的剑门、维摩、辛峰亭一样,需要今人的关注与倾听。 红色 溯源古城星火 常熟的红色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沙家浜与蒋巷村新老典型的携手共进,也有利于这一市场的持续拓展,然而除这两处景区外,市区内是否存有值得挖掘的旅游资源,为常熟红色游注入新活力?虞山,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位于虞山北麓兴福寺后半山腰的联珠洞,对于市民而言已是较为陌生,更没有太多人会将其与中共常熟县委举行的首次代表大会会址联系在一起,而恰恰是这处石洞,孕育了我党在常熟古城的第一股革命之火。5月5日下午,记者从宝岩景区进入虞山,沿虞山南路西段上行,经石洞景区来到虞山中路剑门景区段,在雷达站北侧的公路旁,当地居民为我们指出了前往联珠洞的红色砖石小路,沿蜿蜒山道走下陡坡,再过20分钟,记者一行来到洞前。洞口右上方辛亥革命名将李根源所书“联珠洞”仍清晰可见,洞内最低处1.5米,高处不足2米,虞山诸石洞中最大的便是这可容纳五六十人的山洞。入洞后,顶部靠左有一直径半米左右的洞口,阳光穿洞而下,撒在乱石枯叶间。 如今各地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面向本地旅游市场,近在市民身边的虞山联珠洞,完全有理由成为一处可待挖掘的红色游景点。因联珠洞地势幽深,来往道路窄小陡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中共常熟县委曾将此地作为革命活动场所,1928年7月8日,常熟县全县党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8名县委委员。如今,石洞静静掩藏在虞山深处,又有多少人知道十里青山还曾燃起过红色年代的革命火种。通过挖掘史料,再现故时场景,借助图文、实物展示常熟革命先辈事迹,联珠洞这一常熟最久远的革命故地,或能成为一处最新的红色游景点。 名迹 窥览古吴湖山 千年来沉淀在吴文化第一山上的,除了文人墨客的缱绻文字,还有国运更迭中的狼藉烽烟。吴王点将台这一古老名称,恰是暗合了虞山福地文脉绵延的久远影响,这处常熟百姓闻名已久却罕见真容的虞山古迹,如今的保存状况如何?记者沿虞山中路西段驱车一路向上,来到一片茶园边,在葱郁的茶树间,早已寻不见元末时那一片农民军操练兵戈的西校场。西校场左侧不远有一处耸峙高墩,这便是吴王点将台。站在石砌土堆的点将台上,山风摇曳间,七百年前的金鸣马啸犹在耳旁,于海拔218.7米处极目环视,古城风貌一览无余,地处虞山最西峰的点将台上,周围没有建筑与绿树的遮挡,整座常熟城便似嵌在脚下方寸间,无怪元人张士诚于此古迹阅兵点将。随行的宝岩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气晴好时,西面无锡诸山与北方南通狼山均可收于眼底,远处长江也可目见。 作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吴文化遗址,点将台这类土墩在虞山上原有200多处,而保存至今的石室土墩中,吴王点将台是最知名的一处。上世纪末的考古挖掘中,点将台下石室中更是出土大批珍贵的西周、春秋文物。然而由于地势、交通、开发等因素,现在的吴王点将台仍然鲜有人迹。作为古吴国文化祭祀遗址,点将台见证了2700年的时光流转,除知晓元代农民起义军曾于此集结外,土墩石室的用途、建造方法,都仍是谜团,而隐藏在久远历史中的神秘感,不正是吸引各地游人前来猎奇、探访的巨大引力吗?与此相对,我们所鼓励的开发也应立足于传承保护,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古老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也须同步跟进。 隐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