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十八景”存废几何2017-02-03 admin_ys 查看:4930次
“虞山十八景”存废几何 旧景过半已废新景彰显时代特色 潘轶斐 陶胜 谈及虞山形象,最为著名的就是“虞山十八景”。放眼常熟周边,依山傍水的城市有不少,但山水相拥且位于一座城市中心的画面,却实为罕有。“虞山十八景”,也早已成为常熟文化的重要形象载体。如今,城市建设正疾速改变着常熟城的风貌,这些“旧时风景”是否被时代的车轮所落下?5月,记者走进虞山,探访“辛峰夕照”、“拂水晴岩”等曾经的古城名片,了解部分“虞山十八景”的现状。 亮景 翠嶂不应成屏障 虞山东岭上的辛峰亭,是与城内方塔齐名的虞城标志性建筑,两者一起见证了南宋以来古城的风物变迁,800年前生活在虞山下的南宋先人,因担心蛟龙神怪会从众多水泊河道中出没生害,建辛峰亭威震蛟患,亭内立有石碑,上刻专剿孽蛟的许真君像,记录了这段古史。辛峰亭两层六角重檐、轻灵隽秀,一代代常熟人仰望虞山,辛峰亭也成为了虞山的专有标志。早年间登亭俯瞰时,古城新貌可以尽收眼底,被琴川河环抱的方塔,以及尚湖、昆承湖也清晰可见,正如古诗描绘:“绝嶂危亭构,言登四瞩开。” 然而,多年来虞山上不断添植草木,在前期树种选择和布局上,未针对景点进行有效的差异化调整,使辛峰亭上的视野正随着周边树木的不断蹿高而日渐狭小收窄,山下的人们不再能一眼望见翠绿掩映中的辛峰亭全貌,而在山上,树木障目的趋势也让这座曾称“极目亭”的古亭,正在远离鸟瞰虞城、极目环视的岁月,“辛峰”已难见“夕照”。山体的高绿化率诚然可喜,然而我们的植绿不应影响景观通道的畅达,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类似问题也程度不一地出现在西城楼阁、维摩山庄、望海楼等“十八景”风物中。 活景 灵山还需秀水润 江南多水,琴川血脉在水网交织间育化;常熟有山,吴地文化在峰峦起伏中传承。山与水的关系,在吴地江南历来是无从分割的,“虞山十八景”中,有一半景观与水有直接关联。然而,记者在连续几天的上山寻访中发现,山中多处知名景观都因缺水而失去了原有神韵。5月暖春,在虞山北坡桃源涧内,明代画家孙克弘所书“飞寒”二字仍在石壁上清晰可辨,但记者已无缘目睹“十八景”中的“桃源春霁”了。旧时,涧内水流绵延百米,每到春夏季雨后初霁时,桃源涧水奔流飞泻如倒挂白练,清泉夹带桃花瓣瓣,景致动人,即便在平日里,这处涧水也潺潺不绝。而现在,只独留一堆巨石盘踞涧中,等待大雨带来的难得水流。 剑门藏海寺前的“拂水晴岩”同样在常熟人口中广为流传,锦峰涧水沿南侧正对尚湖的陡崖直泻而下,夏日的东南风时常携卷崖下坠落的水花吹回崖上,犹如细雨拂面。如今这样的盛景也只有一些眷恋虞山的人们赶在雨后上山时才可得见。目前,虞山上多处涧泉瀑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水断流。驱车从巫相岗往西,不远便是秦坡涧和玉蟹泉,明代诗人倪巨所言“雨后秦坡水,势若天横注”的情景已不在,被前人誉为虞山第一泉的玉蟹泉,也只有断续细流勉强支撑。 留景 风物变迁山长在 这几天记者走访虞山看到,随着对虞山开发的日渐深入,加之气候环境变化,使得地下水脉逐渐改变,山中水愈流愈少。在植树添绿过程中,我们更多考虑了林相分布和灾害防治等领域,对绿化给美景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能否在保证绿化率的前提下,通过修剪、砍伐、移栽、补种等方式移去几处景观外围包裹着的高枝阴翳,使“辛峰夕照”等景色恢复原貌?绿化率的指数可以通过其他低矮乔灌木和草地来补足,而相关保护政策,也应留有操作空间利于调整。至于水体环节,本市已开始着手对几处景区进行恢复性注水。5月4日下午,记者在西城楼阁了解到,已有人工引流从彀茶泉上流下,为游客再现古泉灵动。对“拂水晴岩”等名景的复原工作也已列入重建议程。 自宋时“破山八景”起,与虞山相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