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尚湖民间传说 姜太公钓鱼2019-07-14 admin 查看:6077次
尚湖又称西湖,山前湖,那么,尚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这个名称是因周朝的宰相姜尚隐居在此湖之滨而得名的。 商朝末年,纣王失德,荒淫无度,废皇后,立妲己,囚忠臣,用小人,谪太子。对宫女刑“虿盆”,对谏臣施“炮烙”。弄得满朝文武百官闭口不言,宫廷上下众叛亲离,朝歌百姓纷纷逃离。 其中有一位平民,姓姜,名望,又名吕尚,字子牙。尊称姜太公或太公望。其已年过七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有排兵布阵的本领,只因未遇明主,故屈居在屠户商贩间。见商纣王恣行暴政,便遁形而去,悄悄躲避到远离朝歌的东海边,隐居在海隅山(今虞山),闲来常到海隅山脚下的湖泊中钓鱼。姜太公钓鱼十分奇特,别人钓鱼都用鱼钩。放上鱼饵。而他却只用细竹子套上一小截芦秆即行,而且常能钓到大鱼。当地渔夫、农夫常常去看他钓鱼,他也以此为乐,常与这些百姓聊天,讲一些种植农作物的技术、治民安邦的道理、带兵打仗的方法、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常占卜、观测星象.给人看相、治病,且十分灵验。他看相占卜不收钱,治病解忧不收物.钓到的鱼儿分给众百姓。没过多久,本地的百姓都给他调教得彬彬有礼.大家称他为活神仙。 一传十,十传百,此事传到了无锡梅村的伸雍那儿:泰伯、仲雍本是我国西部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因想顺应父亲的心意把王位传给弟弟季历,便让国来吴,泰伯住在无锡,仲雍住在海隅山。后来,泰伯做了吴国首领。泰伯去世后,仲雍到无锡去继任,此时,仲雍也已古稀之年。 他听到这位异人的消息,便不顾年迈,带着儿子、随从数十人前来访贤,当他们来到海隅山下的西湖边时,果然望见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童颜鹤发,相貌非凡。 仲雍马上上前施礼:“垂钓者可是太公吗?” 姜太公见有这么多人前来,从衣着打扮上已猜出来者是谁了,便故意问:“在下正是,不知大人是谁?” “我乃歧洲人士,古公亶父的儿子仲雍。” 姜太公又施礼:“久闻大名,泰伯、仲雍让国避位,美名远扬。我乃是朝歌城里的小民百姓,因纣王暴虐,避隐在这里。想不到在东海之滨能见到你,真是幸哉!幸哉!”说完,太公便收起鱼竿,与众渔夫打了招呼,与仲雍一起来到太公隐居的石室。待坐定,小童沏上茶,两人便交谈起来。 谈到治国之道,姜太公说:“一敬天,二爱民,三亲贤。王者之国富民,霸者之国富土。” 讲到治军之道,姜太公说:“军令如山,爱民如子……” 两人一见如故,越说越投机,仲雍认为姜太公有栋梁之材,便说:“当今纣王失政.天下万民身陷水火之中。” 太公说:“我闻西伯候姬昌广行仁政,厚恤百姓,耕者给田,画土为牢,刻木为吏,不动刑罚。百姓有男子能婚、有女子出嫁的,则出公钱而嫁娶;有夫无子,幼而丧父的,都给钱物而救济,歧洲百姓,家给人足,歌舞升平。” 仲雍说:“纣王日行暴虐,民不聊生,姬昌欲拯救庶民百姓,需有能人辅佐,先生有治国之道、布阵之法,何不前去辅政呢?” 太公说:“所言极是,我观天象,王者必是姬昌,我将赴西歧。” 仲雍与太公谈得投机,不觉太阳偏西,仲雍拱手与太公拜别。 不出一月,姜太公便告别海隅百姓,离开海隅山,一路风尘赶到西歧,在渭水之滨与西伯候相遇,成为西伯候的重臣。姜太公辅佐西歧施仁政,伐纣王,平定天下,成为周朝的开国元勋。 后来,人们将姜太公钓鱼的西湖称尚湖,以纪念这位开国元勋。 |